新能源汽车行业渗透率50%了,那下一个大产业风口是什么?2024年,政府、产业界和长期资金市场给出的一个共识答案叫“低空经济”。有个论调说2024年是低空经济的元年,估计你也有所耳闻。
2024年上半年,A股市场上的低空经济概念已经被炒作了两三轮。升学规划导师张雪峰不久前也感叹说,“今年所有省政府工作报告里都写了低空经济,去年还没有呢”,以此来提示学生们这是未来的热门工作规划方向之一。
低空经济,按照官方的定义,指的是以民用有人驾驶和无人驾驶航空器为主,以载人、载货及其他作业等多场景低空飞行活动为牵引,辐射带动相关领域融合发展的综合性经济形态。
也就是载人和无人的低空飞行活动,所对应和带动的所有经济样态,飞行器制造业也算,基建调度也算,做送货载客的航运服务也算,商业救援也算,低空旅游当然也算。
那么多低的空间算低空呢?2023年12月份,中国民航局发布了一个《国家空域基础分类方法》(以下简称为《分类方法》),就回答了这个问题。
这个《分类方法》把中国的空域划分为管制空域和非管制空域两大类,其中的非管制空域又分成G和W两类空域:
G空域指的是大部分线米以下的空域,以及平均海平面高度低于6000米、对民航公共运输飞行没影响的空域。
文件还说,这个区间允许仪表飞行和目视飞行,也就是驾驶员能够准确的通过航空器上的仪表、或者周围环境来驾驶这个航空器,重点是要有驾驶员。
W空域指的是前面的G类空域内线米以下的空域。这个区域允许微型、轻型和小型无人驾驶航空器飞行,也就是允许无人驾驶,操控员在地面上操控就可以了。
真高是相对于海拔高度而言的,它指的是飞机正下方地点为基准平面,向上探到的高度。
G和W这两类空域,正好就是传统通航飞机、新能源航空器、小型无人机的飞行空域。把它们划分为非管制空域,也就等于降低了对这个空域飞行设备的监督管理要求。所以,这份《分类方法》发布之后,行业都认为,监管是有意在为eVTOL的试点运行及商业化落地打基础了;这一放开,eVTOL领域2~3年内就会迎来井喷式发展。
eVTOL就是低空经济的主角,通用航天器。它其实是一个缩写,全称是electric vertical take-off and landing,电动垂直起降航空器。垂直起降的好处在于,它的起降就不需要长跑道了,在小面积的屋顶或者地块上就可以;电动的好处在于充电容易、噪音也小,用在城际交通、旅游观光、医疗、应急等领域,是有合理性的。
eVTOL还可以再细分成载人和无人的,也可根据设计结构分成多旋翼、倾转翼或者固定翼等等。像大疆的拍照无人机、播种无人机、运货无人机,都算eVTOL。2024年春节前后,有一家名叫峰飞航空的公司,就已经在用自己研发的载人eVTOL,成功地在深圳和珠海之间完成了飞行演示,把原本需要两三个小时的地面车程在空中缩短到了20分钟。
低空经济其实早几年就已经存在了,像大疆无人机在农田里种棉花、撒农药的故事,你都听说过好几年了。那为何会在2024年这个时点,这个概念又火起来了呢?最直接的原因是市场发现,它被写进了最重要的里,于是市场对eVTOL的短途载人和城市化等应用,又有了新的想象。
在前面提到的那份空域分类文件出台前的10天,2023年底举行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就明白准确地提出,要打造低空经济等若干战略性新兴起的产业。到了2024年3月份两会期间,国务院发布的《2024年政府工作报告》,也第一次把低空经济写了进去,说要“积极打造生物制造、商业航天、低空经济等新增长引擎”。
所谓引擎,指的是它要成为拉动中国经济稳步的增长的主要动力之一。中国在未来要维持5%左右的GDP增速,低空经济要发挥显著的作用,就像今天的新能源汽车产业一样。
不过,政策端积极,也还不是低空经济火爆的最终动力,政府也是顺势而为。政府所顺的这个“势”其实在中国的产业端。
这两年,产业端已经为低空经济攒下了比较扎实的技术和产业链储备,市场也已经打开了。像2023年中国运营无人机的公司数就已经接近2万家了。工信部的赛迪研究院之前有一份研究报告说,2023年中国低空经济市场规模已超越了5000亿。
你看,新能源汽车产业,已经摸出来的材料、高能量密度电池、高可靠电机、电控、无人驾驶技术,都可以沿用到eVTOL的研发制造上。
过去一年,国产大飞机C919不是慢慢的开始商用了吗?自主研发国产大飞机的过程,也给eVTOL产业研发提供了飞机工程设计、安全性和适航相关的技术和人才储备。
再加上这两年,我们的5G和北斗技术已被市场检验得炉火纯青,这也都是低空出行的导航或者航路管理系统要用到的技术。
所以在2024年以前,国内eVTOL行业已经有二三十家企业了。像其中的沃兰特,核心团队就是从中国商飞出来的;时的科技,核心团队是从吉利集团出来的;亿航智能,有“空中特斯拉”的外号,它的核心团队此前是做航模的清华学霸出身。这些创业团队都是带着此前各自的相关产业经验,延伸过来做eVTOL。
同时,在新能源汽车渗透率快速杀到50%的过程中,有一部分很敏感的上游供应商也早早就意识到,个人需要另找新的产业下游来承接产能。
于是我们能看到,给北汽新能源提供动力电池的孚能科技,现在也开始接单生产eVTOL的电池包了;给比亚迪、理想、蔚来提供轴承的常州光洋,2024年也挤进了小鹏飞行汽车的供应商名单。做电机的卧龙电驱,此前就跟商飞公司合作研发过航空电驱系统,也是比亚迪和特斯拉的供应商,如今低空经济火起来之后,它也开始为eVTOL研发航空电驱系统。连电池之王宁德时代也忍不住跟市场提了好几次,自己正在跟人合作开发民用电动载人飞机。
从这个角度来看,低空经济里光是航空器制造业分支,就是一个经济稳步的增长的接力产业。在这之外,低空经济还能做新的场景拓展,比如解决地面的交通拥堵、把游客直接送上泰山的山顶、帮医院转运患者、送货等等。
那么低空经济大概对应多大的市场规模呢?今年两会结束之后没几天,工信部、科技部、财政部和中国民航局联合印发了一份文件,名叫《通用航空装备创新应用实施方案(2024-2030年)》(以下简称《实施方案》),在这份文件里给出了两个跟产业界直接相关的目标,正好能够回答这个问题。
第一个目标,到2027年,以无人化、电动化、智能化为技术特征的新型通用航空装备在城市空运、物流配送、应急救援等领域实现商业应用。
你看,点出了三个技术发展趋势:无人化、电动化、智能化;还点出了三个明确的商业场景:城市空运、物流配送、应急救援。
第二个目标,到2030年,以高端化、智能化、绿色化为特征的通用航空产业高质量发展新模式基本建立,支持和保障“短途运输+电动垂直起降”客运网络、“干-支-末”无人机配送网络、满足工农业作业需求的低空生产作业网络安全高效运行,通用航空装备全面融入人民生产生活各领域,成为低空经济稳步的增长的强大推动力,形成万亿级市场规模。
你注意,这句话不但给出了市场量级——万亿级,还划出了低空经济的四大重点产业:短途的客运网络、无人机送货网络、工农业生产、民众生活。也就是从产业级市场到消费级市场,短短6年后,都要“飞”起来。
俗话说“要想富先修路”,我们也是没想到在中国经济提高速度放慢之后,这句话竟然要再一次发挥作用。只不过这次我们要修的不是陆路,而是低空航路。在低空经济产业当中,这句话又被翻译成了一句新的愿景,叫“向天空要GDP”。
不过你想想,新能源汽车产业可是提前11年就实现了50%的渗透率目标。谁知道低空经济市场会不会加速呢?我们大家可以等等看。